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展会新闻

“氢”观察|从《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洞见氢能产业未来蓝图

时间:2025-04-29 15:36 来源:HEIE组委会 点击:
 
编者按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能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力量。基于此,HEIE国际氢能展组委会推出旗舰栏目——《 “氢” 观察・产业前景透视》,为读者呈现重点政策文件的深度解读、研究报告的剖析,对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报道。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了2024年国内外氢能发展的风云变幻;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对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将从七大要点拆解《报告》,洞见氢能产业未来蓝图。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2024年国内外氢能发展情况、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展望和大事记三个部分。2024年情况部分,从政策发布、市场规模、价格水平、创新应用、国际合作、标准认证等六个方面,系统总结2024年国内外氢能发展形势。

        2025年展望部分,《报告》从加强政策统筹协调、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氢能试点工作、开展国际市场探索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展望。

01

 

政策体系迭代升级: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双轮驱动”

 

《报告》显示:

2024年全国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正式施行的《能源法》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提出“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

 

解读:

政策体系呈现“中央统筹+地方特色”的立体化特征。中央层面通过《能源法》确立氢能战略地位,地方则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三北地区依托可再生能源优势发展规模化制氢,东部沿海聚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和“氢进万家”工程。这种政策协同推动氢能产业从“试点探索”转向“有序破局”,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明确指引。

 

02

 

市场规模领跑全球:3650万吨产能背后的产业跃迁

 

《报告》显示:

2024年中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达36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38%;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12.5万吨/年,占全球50%以上。

 

解读: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氢能生产国,且绿氢占比持续提升。新疆库车2万吨/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宁夏宁东碳减排示范区等标杆项目,标志着“绿氢制取-储运-利用”全流程贯通。这一突破不仅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更推动氢能从工业领域向交通、发电等场景延伸。

 

03

 

价格体系分化加剧:绿氢与灰氢的“成本博弈”

 

《报告》显示:

2024年灰氢价格稳定在10元/千克,绿氢价格约为30-60元/千克,部分试点区域通过电价优惠将终端价格压降至25元/千克以下。

 

解读:

当前,绿氢成本仍高于灰氢,但政策补贴和技术进步正在缩小差距。例如,东莞通过“氢能高速”示范项目实现氢气加注价格控制在25元/千克以内,而新疆、内蒙古等地依托低电价优势,绿氢成本已接近30元/千克。未来随着电解槽效率提升和储运技术突破,绿氢经济性拐点或将到来。

 

04

 

技术创新多点突破: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报告》显示:

2024年6项氢能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覆盖制氢、储运、加注全环节;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2.4万辆,加氢站超540座。

 

解读:

技术创新呈现“应用牵引+基础研究”双轨并行。在应用端,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掺烧30%氢气试验、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整机验证等成果,推动氢能在发电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在基础研究领域,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国产化率提升至80%以上。

 

05

 

国际合作深度拓展: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的“角色转换”

 

 《报告》显示:

2024年中国与韩国、欧盟等签署12项氢能合作协议,出口电解槽设备超500套,参与制定3项国际氢能标准。

 

解读:

中国正从氢能技术“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例如,万和电气主导制定的《氢能通用技术标准》成为国内首个国家级氢能标准,而兰石集团70MPa撬装加氢站出口沙特、国富氢能与印度ADVAIT合作建设300兆瓦电解槽基地,标志着中国氢能装备和技术开始主导国际市场。

 

06

 

标准认证加速完善:从碎片化到体系化的“拼图重构”

 

 《报告》显示:

2024年发布氢能相关标准超80项,覆盖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国家氢能标准委员会成立,统筹推进“制储输用”标准体系建设。

 

解读:

标准认证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整合”。例如,TÜV Rheinland的“H2-Ready”认证与国内标准形成互补,而东莞、自贡等地通过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推动标准与产业协同。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

 

07

 

试点工作全域开花: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的“范式革新”

 

《报告》显示:

2024年新增氢能试点城市15个,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累计推广车辆超1.5万辆。

 

解读:

试点工作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例如,武汉阳逻国际港综合能源站通过“氢电耦合”模式降低用氢成本,而苏州氢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属地化制造”模式拓展印度市场。这些试点不仅验证技术可行性,更探索出“绿氢+储能”“氢能+交通”等商业化路径。

 

★ 总结 ★

 

《报告》揭示了氢能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逻辑:政策协同打破制度壁垒,技术创新降低成本门槛,标准认证规范产业秩序,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不仅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解读和数据支持,更为我们观察氢能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启动,氢能将深度融入新型能源体系,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引擎,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为“双碳”目标提供终极解决方案。

 

 

 

声明

· 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保持信息完整性。

· 本文内有的信息、图片或素材,如无意中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本文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