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动向|万吨级绿氢项目启动!国家能源集团采购12台方形电解槽
时间:2025-11-19 15:55
来源:网络
点击:
次
据国能e招网站消息,11月18日,龙源电力龙源(张掖)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张掖碳中和产业基地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及电源设备公开招标项目招标。该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在甘肃省布局的首个绿电制氢项目,计划建设一套规模达22000Nm³/h的碱性水制氢系统。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张掖正凭借其富集的风光资源,从一个传统能源输出地向绿色氢能综合应用基地转型。
2.2万Nm³/h制氢规模构建能源调节底座
招标公告显示,该项目选址于甘肃省张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核心建设内容为一套规模达22000Nm³/h的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这套系统由3台1000Nm³/h、8台2000Nm³/h及1台3000Nm³/h的常压方形电解槽组合构成,形成梯次互补的制氢能力。配套电源设备包括7台变压器、12台整流器及完整的冷却、输配电体系,实现制氢过程与电网的精准协同。
本次招标采用全链条服务模式,投标人需承担从设备供货、运输卸货,到安装调试、试验运行、人员培训及后期技术服务的全流程工作,招标范围覆盖制氢系统的“建-管-用”全生命周期。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已于11月13日率先启动制氢系统设计服务招标,短短5天内完成核心环节招标衔接,凸显项目推进的高效性。按行业标准测算,该制氢系统满负荷运行时,年需绿电超20亿千瓦时,可年产绿氢约1.9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
张掖“风光宝库”筑牢绿氢根基
项目落地张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据张掖市能源部门数据,该市年均日照时数超3000小时,风资源可开发量达2000万千瓦以上,是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天然沃土”。截至2025年10月,仅张掖山丹县已建成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就达94.8万千瓦,电网电源装机中新能源占比达100%,为绿电制氢提供了稳定的清洁电力来源。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区位优势同样显著:园区已形成完善的能源输送管网和工业配套设施,此次制氢项目可依托园区现有基础设施实现公用系统共享,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同时,园区周边化工、冶金企业集聚,未来绿氢可直接就近供应,形成“产氢-用氢”的本地化循环,减少氢气储运环节的能源损耗和成本。
碱性电解契合风光发电特性
项目明确采用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这一选择与张掖地区风光发电的波动性特征高度适配。碱性电解槽具有突出的功率调节能力,可在10%-100%的负荷区间内灵活运行,能够精准匹配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出力波动,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时,该技术具备成熟度高、运行成本低的优势,其产出的氢气纯度可满足化工合成、燃料电池等多元场景需求。
从设备配置来看,项目采用“多规格电解槽组合+专用电源系统”的设计思路,既通过小规格电解槽保障调节灵活性,又依靠大规格设备提升规模效益。7台变压器与12台整流器的配套组合,可实现对电解槽的精准供电控制,确保制氢过程的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这一配置方案为大规模风光氢储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参考。
锚定“双碳”目标的电氢协同示范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在甘肃的首个绿电制氢项目,其战略意义远超项目本身。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底风光新能源装机已达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但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也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张掖项目通过“风光发电制氢”模式,将无法即时消纳的绿电转化为氢能储存,实现新能源的“时间平移”和“形态转化”,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长周期调节能力。
该项目也是国家能源集团“风光氢储”一体化布局的关键节点。据了解,龙源电力已在内蒙古、吉林等地推进多个氢能项目,此次张掖项目的落地,将与其他区域项目形成联动,构建覆盖西北、东北的氢能产业网络。